一.学科概况
沈阳化工大学始建于1952年,是国家最早在东北设置的化工类特色高校,为共和国工业的兴起与发展做出了历史贡献,而今更是肩负着振兴化工,复兴辽宁的时代重任。
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是学校面向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对接辽宁全面振兴对高端外语人才的迫切需求,基于公共外语60余年教学积淀、十余年外语专业办学背景,优化学科布局、开展动态调整,于2016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的。
本学科依托我校化工特色专业和优势学科,注重跨学科专业知识的拓展,构建了跨学科、融合型研究生培养体系,设有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外国文学和翻译学三个研究方向,着力夯实外国语言文学本体教育,侧重研究在特色应用领域中的语言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规律与方法,在语料库翻译、应用语言学、比较文学方面优势显著,形成了翻译学、语言学与文学并举良性发展的格局。
本学科拥有一支老中青结合,文理兼容的高水平融合型学术团队,有专职研究生导师13人,具有博士学位和正高级职称教师30余人,辽宁省教学名师2人,辽宁省优秀教师1人,辽宁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2人,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千人层次1人,近五年,获批国家社科基金1项,省部级科研课题数50余项,在《外语教学》、《语文学刊》、《探索与争鸣》等国内外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并多次被CSSCI和EI收录。本学科与国外多所高校,特别是美国、新西兰、俄罗斯和日本,建立了定期的交流与长期的合作研究关系,为本学科研究生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国家化平台和资源。
本学科立足辽宁,坚持面向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中国文化走出去”国际传播战略,与我校特色专业和优势学科相融合,致力于培养具有深厚的人文素养和协作能力、德才兼备的跨学科、国际化高端外语专业人才,为辽宁化工产业国际化发展提供外国语言文化服务,为辽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重要的人才支撑和保障。
二.培养目标
本学科旨在培养富有全球视野、中国情怀、人文素养和专业、职业能力,满足国家经济、文化、社会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跨学科、国际化、创新型高端外语专业人才。
1. 思想品德要求
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和职业道德,具有爱岗敬业、团结协作、勇于实践、艰苦奋斗、止于至善的优秀品质。
2. 学术能力要求
掌握扎实系统的外国语言文学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了解国内外学术前沿动态和发展趋势,具有一定的跨学科基础知识;
掌握本学科科学的研究方法,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和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
具有较熟练的外语口笔译能力,较高的汉语写作水平,掌握一定的第二外国语口笔译能力、阅读与本学科有关文献资料的初步能力;
具有从事文化、教学、科技翻译、外经外贸等方面实际工作的能力。
3. 学术诚信要求
恪守学术道德、崇尚学术诚信,热爱科学研究,具有严谨的科研工作作风和勇攀科学高峰的钻研精神。
三.培养方向
1.翻译学
立足借鉴语言学、跨文化交际等学科的研究理论与方法,研究口笔译活动及其规律,文学与文化的跨语言、跨国界的传播、接受和交流的相关理论;主要从事翻译理论、应用翻译、口笔译的研究;涉足政论文翻译、科技翻译等方面;积极探索利用本校理工学科资源、开展语言研究,服务辽宁经济发展所需的科技交流与合作。
2.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立足理论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的研究;主要研究语言的性质、形式、意义、功能,语言的教学与使用,语言能力评测;涉足第二语言习得、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等方面;积极探索语料库建设的硏究,围绕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实施,服务社会及国际交流与合作,为辽宁科技强省的建设发挥一定的作用。
3.外国文学
立足外国作家作品、外国文学史、外国文学思潮与流派的研究;主要从事英美文学的研究;涉足生态文学、中西文化比较等方面,积极探索比较文学研究、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和文学的研究,着力学好西方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促进中外人文交流互鉴,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国际传播实践中展现价值。
四.培养方式
本学科硕士培养总体采取课程学习和论文研究工作相结合的方式。通过课程学习和论文研究工作,系统掌握外国语言文学学科领域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英语各方向硕士培养采用本校导师个别指导和导师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
俄语各方向硕士培养实行国内联合培养或国内外联合培养的模式:第一学期在本校修读开设的公共和学科必修课及专业方向选修课,第二、第三学期在国内外联合培养单位修读相关专业课,第四学期回到本校继续修读开设的未修公共和学科必修课,并且开始论文写作。硕士生培养采用本校导师个别指导或国内外联合培养单位导师的联合指导。
五.学制及学分
1.本学科硕士研究生的学制为2.5年,最长学习年限不超过4年(含休学)。
2. 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16学时为1学分,每学年为两个学期,每学期按照16周安排教学活动。
3.课程学习环节在一年半(三个学期)内完成。
六.课程设置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总学分要求不少于32学分,必修课学分不少于28学分,选修课学分不少于2 学分,其它培养环节不少于 2 学分(学术活动 1 学分,实践活动 1 学分)。详见下表1: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和学分要求
表1: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和学分要求
课程类别 |
课程编号 |
课程名称 |
学分 |
学时 |
开课 学期 |
是否必修 |
备注 |
必 修 课 |
公 共 必 修 课 |
M1GB055001 |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
2 |
32 |
2 |
必修 |
全选 |
M1GB055002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研究 |
1 |
16 |
4 |
必修 |
|
M1GB055003 |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经典著作选读 |
1 |
16 |
1 |
必修 |
经管文必修 |
M1GB055004 |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
1 |
16 |
4 |
必修 |
|
M1GB099001 |
学术道德与科研诚信 |
0.5 |
8 |
1 |
必修 |
研究生院开课 |
M1GB099002 |
信息检索与中英文论文写作 |
1 |
16 |
1 |
必修 |
研究生院开题 |
M1GB099003 |
心理健康 |
0.5 |
8 |
1 |
必修 |
研究生院开课 |
学科 核心课 |
M1XH012001 |
翻译理论 |
2 |
32 |
1 |
必修 至少一门 |
4学分 |
M1XH012002 |
文学基本理论 |
2 |
32 |
1 |
M1XH012003 |
西方语言学理论 |
2 |
32 |
1 |
M1XH012004 |
翻译研究方法 |
2 |
32 |
2 |
必修 至少一门 |
M1XH012005 |
外国文学研究方法 |
2 |
32 |
2 |
M1XH012006 |
应用语言学研究方法 |
2 |
32 |
2 |
学科 前沿课 |
M1XQ012001 |
应用语言学 |
2 |
32 |
1 |
必修 |
2学分 |
专 业 必 修 课 |
M1ZB012001 |
第二外国语(日语) (英语各方向选修) |
4 |
64 |
1 |
必修 |
4学分 |
M1ZB012002 |
第二外国语(俄语) (英语各方向选修) |
M1ZB012003 |
第二外国语(法语) (英语各方向选修) |
M1ZB012004 |
第二外国语(德语) (英语各方向选修) |
M1ZB012005 |
第二外国语(英语) (俄语各方向选修) |
M1ZB012006 |
学术论文写作 |
2 |
32 |
3 |
必修 |
2学分 |
M1ZB012007 |
西方文明通览 |
2 |
32 |
1 |
选修 |
≥12学分 |
M1ZB012008 |
文化人类学 |
2 |
32 |
1 |
选修 |
M1ZB012009 |
西方语言哲学 |
2 |
32 |
1 |
选修 |
M1ZB012010 |
文体学 |
2 |
32 |
2 |
选修 |
M1ZB012011 |
英汉比较与翻译 |
2 |
32 |
2 |
选修 |
M1ZB012012 |
认知语言学 |
2 |
32 |
2 |
选修 |
M1ZB012013 |
语用学 |
2 |
32 |
2 |
选修 |
M1ZB012014 |
西方文论 |
2 |
32 |
2 |
选修 |
M1ZB012015 |
二十世纪美国小说选读 |
2 |
32 |
2 |
选修 |
M1ZB012016 |
社会语言学 |
2 |
32 |
2 |
选修 |
M1ZB012017 |
对比语言学 |
2 |
32 |
3 |
选修 |
M1ZB012018 |
话语分析 |
2 |
32 |
3 |
选修 |
M1ZB012019 |
二语习得与语言教学 |
2 |
32 |
3 |
选修 |
M1ZB012020 |
英美诗歌研究 |
2 |
32 |
3 |
选修 |
M1ZB012021 |
西方女性文学 |
2 |
32 |
3 |
选修 |
M1ZB012022 |
文学翻译 |
2 |
32 |
3 |
选修 |
M1ZB012023 |
商务英语翻译理论与实践 |
2 |
32 |
3 |
选修 |
|
|
M1ZB012024 |
俄语文学经典研读 |
2 |
32 |
1 |
选修 |
|
M1ZB012025 |
中俄文化比较 |
2 |
32 |
1 |
选修 |
M1ZB012026 |
经典俄语文学作品翻译 |
2 |
32 |
1 |
选修 |
M1ZB012027 |
俄语语用学 |
2 |
32 |
1 |
选修 |
选修课 |
M1GX007001 |
网站设计 |
1 |
16 |
2 |
选修 |
全校性选修 ≥2 学分 |
M1GX009001 |
资源与环境保护 |
1 |
16 |
2 |
选修 |
M1GX009002 |
安全与应急 |
1 |
16 |
2 |
选修 |
M1GX009003 |
环境与生存发展 |
1 |
16 |
2 |
选修 |
M1GX010001 |
财务管理 |
1 |
16 |
2 |
选修 |
M1GX011001 |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
1 |
16 |
2 |
选修 |
M1GX077001 |
现代分析测试技术与仪器 |
1 |
8 |
2 |
选修 |
M1GX099003 |
就业与创业指导 |
1 |
8 |
2 |
选修 |
M1GX099004 |
研究生体育(气排球) |
1 |
16 |
2 |
选1 |
M1GX099005 |
研究生体育(足球) |
1 |
16 |
2 |
选1 |
M1GX099006 |
研究生体育(篮球) |
1 |
16 |
2 |
选1 |
M1GX099007 |
研究生体育(羽毛球) |
1 |
16 |
2 |
选1 |
M1GX099008 |
研究生体育(网球) |
1 |
16 |
2 |
选1 |
M1GX099009 |
研究生体育(乒乓球) |
1 |
16 |
2 |
选1 |
M1GX099010 |
研究生美育 |
1 |
16 |
1 |
选修 |
其它培养环节 |
M1KT012001 |
开题报告 |
|
|
|
必修 |
不计入学分 |
M1ZQ012001 |
中期考核 |
|
|
|
必修 |
不计入学分 |
M1ZS012001 |
文献综述与科研报告 |
|
|
|
必修 |
不计入学分 |
M1XS012001 |
学术活动 |
1 |
|
|
必修 |
计入总学分 |
M1SJ012001 |
实践活动 |
1 |
|
|
必修 |
≥1学分 计入总学分 |
总学分≥32,其中:必修课学分不少于28学分,选修课学分不少于2学分,其它培养环节不少于2学分 (学术活动1 学分,实践活动≥ 1 学分) |
七.其它培养环节
1.开题报告(必修不计学分)
完成书面报告后以开题报告会形式集中进行,原则上在第三学期第14-15周完成,以保证有足够的论文工作时间。提交开题报告与论文答辩的时间间隔不得少于一年。
开题报告内容一般应包括:课题来源和选题依据,对国内外有关文献进行阅读、分析和总结;研究方案,阐明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关键问题与创新点、研究方法及手段等;研究工作基础,说明具备的研究条件、研究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及其可能的解决办法和措施;研究工作计划及时间安排。
开题报告一般应为0.5-1.0万字,答辩环节至少有5名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或博士学位者参加,书面开题报告及答辩未能通过者,必须进行二次申请开题。
2.中期考核(必修不计学分)
中期考核是以书面报告的方式,综合考察研究生知识技能、科研能力和研究进展情况,以判断其是否具备进入下一阶段学习的能力以及是否适宜继续攻读的阶段性考核环节。
中期考核应在第四学期第14-15周完成。在读硕士研究生均须参加。未参加中期考核的研究生,不得参加毕业论文开题和答辩。研究生如因特殊原因无法按时参加中期考核,应事先提出书面申请,经导师签署意见,学院学术委员会审核,报研究生学院审批同意后方可允许延期。
中期考核结果合格,同意进入学位论文写作阶段;结果不合格,根据学校相关文件规定可以重新考核或者终止培养过程。
3. 文献综述与科研报告(必修不计学分)
研究生以书面及口头报告两种方式汇报文献积累或研究进展情况。要求研究生每学期完成一定数量的中外文文献资料的书面综述,并在学期末以科研汇报会的形式进行交流。
4.学术活动(必修 1学分)
学术活动主要包括参加国内外高水平学术会议、国内外访学交流、主讲校内学术报告和选听学术讲座等。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在校期间应至少参加8 次学术活动,计 1 学分,每次学术交流活动不少于 1 学时。研究生每次参加学术活动后,要求撰写总结报告,并将有关的书面材料交导师签字认可。在申请学位前,经导师签字的书面记录交学院备案,并记相应学分。
5.实践活动(必修 ≥1学分)
实践活动包括教学实践、科研实践、社会实践与创新实践等。
教学(科研)实践是培养研究生工作能力的重要环节。研究生可以通过参加面向外国语学院或国际教育学院本科生的课内外教学活动完成教学实践,也可以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完成科研实践。
社会实践包括学生结合研究开展的社会调查、企业实训实践、科技文化服务、志愿服务等活动,时间在2 周及以上且考核合格。
创新实践活动包括学生参加的各类创新创业、学业竞赛、行业竞赛等实践活动,并且获得相应证书或有证明材料。
另外,为了促进研究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助研、助管和劳动教育等环节也被纳入研究生实践活动环节。
要求研究生教学实践、科研实践及社会实践三项活动中按照要求完成其中一项,同时参加至少一次创新实践活动,可获得1学分。研究生参加助研、助管半年以上及学校和学院劳动教育等环节,经学院认定可增加1学分。
八.论文工作
学位论文应在导师的指导下,由研究生本人独立完成。学位论文应充分反映研究生已全面达到培养目标所规定的各项要求。硕士生学位论文研究的实际工作时间(从开题报告到申请论文答辩)一般不少于1 年。
1.学位论文要求
学位论文基本要求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编制的《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为参照;学术学位论文应突出其学术性、科学性、创新性和规范性,全面反映研究生在本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硕士学位论文的撰写,要求观点明确,概念清楚,研究方法正确,数据可靠,条理分明,分析严谨,例证翔实,论证充实有力,语言规范、准确,内容有个人独立或创新的见解,能充分体现研究生的创新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位论文要用外语撰写,论文字数应不少于15,000外文单词。论文格式应符合沈阳化工大学及外国语学院有关硕士学位论文撰写格式与标准。
研究生撰写学位论文期间,导师应定期指导、检查学位论文进展情况,共同协商解决难题,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和独立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以保证论文的进度和质量。
2.学术成果要求
公开发表本学科学术论文至少一篇,要求如下:
(1)研究生为第一作者,或者沈阳化工大学具有导师资格的教师为第一作者研究生为第二作者的,且第一署名单位为沈阳化工大学。
(2)学术论文需在中文核心期刊或在正规出版的且影响力在省级以上的知网收录的刊物上发表。
(3)发表的论文应有相应期刊的录用通知或收录期刊源方可准予答辩。如果发表的学术论文被录用但未正式刊出,须在答辩资格审查时出具论文录用证明,研究生或导师应在论文正式刊出后向研究生学院提供刊物原件,且刊出的刊物必须与原录用证明相同,否则,将视为学位论文作假行为予以处理。
3.学位论文预答辩及答辩
硕士研究生在完成培养计划中规定的课程学习和必修环节,成绩合格,修满规定学分,取得规定的学术成果并完成学位论文后,方可申请进行预答辩,具体程序及要求参照《沈阳化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授予工作细则》执行。预答辩通过后,可按规定参加学位论文盲审,具体程序及要求参照《沈阳化工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审查工作实施办法》执行。
硕士研究生在通过答辩资格审查后可以进行答辩,具体程序及要求参照《沈阳化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授予工作细则》执行。
九.毕业与学位授予
硕士研究生在学校规定学习年限内,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内容,所有课程成绩合格,达到学校毕业要求,并通过毕业(学位)论文答辩,准予毕业,颁发毕业证书。达到学位授予条件的,经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议通过后,授予硕士学位。
必读文献
1.语言本能:人类语言进化的奥秘,史蒂芬·平克,浙江人民出版社,2015。
2.语言研究,Yule,G.,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3.批判性思维,Gregory Bassham等著,舒静译,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9。
4.语料库应用教程,梁茂成、李文忠、许家金,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
5.语料库翻译学理论研究,黄立波,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21。
6.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 Theories and Applications,Jeremy Munday,Routledge.
7.当代国外翻译理论,谢天振,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8。
8.翻译学导论,杰里米·芒,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4。
9.文学理论教程(第五版),童庆炳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10.Literary Theory:A Guide for the Perplexed,Mary Klages,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
11.Literary Theoryfrom Plato to Barthes,Richard Harland,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12.西方语言学流派,刘润清编著,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6。
13.语言学经典精读,陈保亚、田祥胜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14.The Palgrave Handbook of Applied Linguistics Research Methodology, Phakiti, A. , Costa, P. D. , Plonsky, L. , & Starfield, S. , 2018.
15.应用语言学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文秋芳、俞洪亮、周维杰,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16.英语教学研究方法与案例分析,文秋芳、韩少杰,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
17.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Theories,Mitchell, R. , Myles, F. , & Marsden, E.,Routledge,2013。
18.经典重估与西方文学研究方法创新,蒋承勇,中国社科出版社,2020。
19.翻译研究方法概论,穆雷,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
20.文化人类学,哈维兰著,瞿铁鹏,张钰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
21.小地方,大论题——社会文化人类学导论,埃里克森著,董薇译,商务印书馆,2008。
22.西方文明史(第五版),马克·凯什岚斯基、帕特里克·吉尔里、帕特里夏·奥布莱恩著,王建平改编,中国人民大 学出版社,2016。
23.Basic Readings in the Western Philosophy of Language(vol.1,vol2),霍永寿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2。
24.英语文体学教程,张德禄、张国、张淑杰、胡永近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25.新编语用学教程,陈新仁,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5。
26.Pragmatics, Yan Huang,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4。
27.西方古典文论选读,张中载、赵国新,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28.CriticalTheorySince Plato,H.Adams & L.Searle,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9.美国小说读本,周静琼、韩虹编著,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
30.社会语言学导论(第三版),(新西兰)霍姆斯著,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1。
31.社会语言学研究方法的理论与实践,张廷国、郝树壮,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32.第二语言习得研究,Rod Ellis,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3。
33.高级文学翻译,何其莘、仲伟合、许钧,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34.英汉比较翻译教程,魏志成,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35.汉英对比研究与翻译,刘宓庆,江西教育出版社,1991。
36.Understanding Poetry,Cleanth Brooks &Robert Penn Warren,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37.女性文学,陆衡,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
38.拨开尘封的历史:西方女性文学十二讲,施旻,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